
一、传统流通
模式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的描述 相比于传统的
批发市场生鲜
产品流通模式,生鲜超市流通模式使生鲜产品的流通更加扁平化。在传统的批发市场生鲜产品流通模式中,
农产品的流通主体有一级收购商、批发商,流通
环节的剩余部分可大致分为农户、批发市场(中间商)、生鲜超市三部分。针对这一转变的现象与趋势,本文就传统流通模式和现在流通模式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传统流通模式 传统生鲜产品流通模式的特征是流通环节多,其流程图为图1。 图1传统模式流程图 上述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包括仓储、城际间运输和市内配送成本,能源(电费、燃油费)、人工、设备折旧、信息化建设和实体店面的费用(如哈达批发市场的业户租金)等刚性成本,还包括高额路桥费、城市通行费和罚款等不可控费用。同时,每个环节都有约20%的加价率,总体的腐损率达到20%—30%,流通成本高昂[2]。 (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 生鲜农产品超市流通模式采用“三元式”替代了农贸市场诸多流通环节,农产品只需从生产者出发通过生鲜超市进行中转就可以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总体采购、各门店分发和流通在内的中间环节被生鲜连锁超市的企业集团内化,中间成本相对降低;提高了生鲜产品流通的
经济效率。“三元式”流程图为图2。 图2“三元式”流程图 在生鲜超市流通模式中,生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保证了农产品从农户采摘到消费者餐桌的时间,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而生鲜超市企业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地直采模式,在专业的采购部门和质检部门的监督下,通过“订单农业”合同收购大批量的生鲜产品,对生鲜产品残留农
药、重金属、微生物的指标检测,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在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保障的同时,
夜猫影院,生鲜超市和消费者都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生鲜超市的生鲜产品较为新鲜,消费者则愿意去超市进行
购买,交易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进而保证消费效率。 二、生鲜超市流通模式增加流通环节的
就业人员数量 追溯生鲜超市企业集团的来源,多为传统流通模式中从事生鲜产品批发企业中的优胜者。在多年从事生鲜产品批发的基础上,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将原有的批发经营业务拓展为包括采购、流通、零售在内的经营模式。至2016年底,随着生鲜超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重组收购现象也在加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行政指挥代替了原有的市场职能,带来了市场流通环节的减少,增加了企业内的从业人员数量。例如,在东北三省,在地利集团整合原闻氏生鲜后,对“印双杰生鲜”实施了并购重组;在几大生鲜零售重组后,截至2016年底,大型连锁生鲜零售超市——“地利生鲜”超市门店已近300家,经营面积22万平方米,已经实现90%的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的产地直供并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员[3]。 (一)增加了生鲜超市受雇佣人员数量 生鲜超市流通环节的减少带来中间环节就业人员减少。但是生鲜超市企业在协调传统流通模式中由市场行使的交换职能时,BBTI
论文期刊网www.bbti.cc,企业对受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应增多。生鲜超市想要运营发展,首先需要管理人员,在很多大型的生鲜连锁中,每个店面需要一个店主经理去统筹管理所有的事情,将工作清晰地安排好;第二,生鲜超市售货员,因为生鲜超市产品种类多且齐全,所以每个生鲜超市都需要几位或几十位售货员进行产品销售,进行产品介绍、称重与售卖;第三,采购人员,生鲜超市产品需要去农户或大型批发地进行采购,一般是几個人集中考察,确定长期采购关系;具体的采购则由专业的质量检验人员进行抽样检验。这样采购到的种类多,产品也够新鲜。在传统流通模式中,这三类
岗位的职能是由个体业主及其家人兼任行使的。 由此可见,生鲜超市需要的职能部门的增加,增加了受雇佣人员的数量,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需求,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凭借此机会来找到工作,相应地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多向流通环节流动,成为城市市场的商贩和受雇人员。在生鲜超市的门店中,较长的营业时间使零售人员在企业食宿,企业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便利。 (二)专门为生鲜超市提供服务的中介平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