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或单个要素,是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机制管理的整合与创新而形成的能力系统。 长期性: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其所形成的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其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投资、生源、师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宝贵资源。 动态性: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整变化,因此,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维持也是一个动态变化和调整的过程。 3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培育和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传统特色与优势,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特色。综合研究型大学显著的科研特色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学科建设水平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其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科建设的过程又同时具备了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因此,培育和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着力点,通过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3.1发挥传统优势,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事事俱精,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达到一流水平。因此,善于了解自己特色,明确自身比较优势,并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不断强化这种优势,使之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拓展为竞争优势。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来看,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流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都是建立在一流学科的基础之上。世界著名加州理工学院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集中资源,大力创建了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两个世界顶尖学科,并以此为成为基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研究型大学培育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建设过程中,舍弃小、弱学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整合汇聚到传统优势学科,创建国内一流甚至是国际一流學科,并以此带动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2构建结构合理、教研结合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研究型大学既承担着科技创新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两项职责任务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因此,建设结构合理、教研结合的高水平学科队伍是其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便捷途径。一支结构合理、教研结合的高水平学科队伍应该同时包含高水平学术团队和高水平教学团队,而两个团队之间的成员应该有重叠、交叉或者一定的角色互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将高水平创新人才从培养起点就带入科研项目,助力科技创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拥有倒金字塔式的职称结构、高水平的学历层次和多元化的学缘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学校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 3.3营造开放、自由、和谐、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 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内在气质与品格,也是将大学的物质资源、学生资源和条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重要纽带,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到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大到学校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浓厚文化氛围的培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营造开放、自由、和谐、创新的文化氛围,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机制,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二是要有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契合的大学精神,优化学术环境,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凝练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和学术追求;三是要建设开放、和谐的大学环境文化,清新优雅、整齐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营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浓厚文化氛围,不但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更能诠释学校的品位、内涵。 [1]赵鑫.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运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陆振康.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J].江苏高教,BBTI论文期刊网www.bbti.cc,2004(5). [3]韩磊.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05(301):22-23. [4]罗亚林.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5]王勇.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特色分析与定位[J].教育现代化,2015(1):31-38. [6]郝永林.研究型大学内涵的转向及其研究新进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55-159. [7]孙远雷.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0):36-40. [8]王丽君.大学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
中国货源网http://www.aigui.vip/